登录
   你所在的位置:
医疗器械监管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发布时间:2017-04-19 15:29:01

总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组建完成
   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分类技术委员会”)专业组成立会议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审核会议在京召开。总局副局长焦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次会议宣读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成立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专业组的通知》明确,分类技术委员会设置16个专业组。第一届分类技术委员会专业组由288名委员组成,委员包括来自临床机构、科研院校的资深专业学者,以及医疗器械监管相关部门的骨干技术人员,委员专业覆盖面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焦红指出,总局成立分类技术委员会专业组,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历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组建完成,开启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新机制的运行,创新了医疗器械分类工作模式,为搭建科学、统一、严谨、高效的分类工作体系,发挥分类在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焦红强调,分类技术委员会将研究和跟踪国内外医疗器械发展趋势,开展《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修订、分类调整和具体产品分类的研究论证等相关技术性工作。分类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改革现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框架,合理设计《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整体架构和层级结构,解决现有产品归类的交叉和矛盾(这一工作已接近尾声);进一步合理调整部分产品管理类别,根据医疗器械预期用途、结构特征、使用方法等因素,参考国际医疗器械分类实践,将部分成熟的、安全可控的医疗器械,适当降低分类,探索建立《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医疗器械产品风险变化评估机制,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况,及时对医疗器械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对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未涵盖的新研产品,依据产品本身特点和临床使用风险,研究确定产品类别。
    焦红指出,分类技术委员会要明确自身地位和作用,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咨政能力,切实发挥专家作用,完善自身建设。各委员要积极跟踪医疗器械分类及监管工作最新进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总局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与各委员的沟通联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机制,确保分类技术委员会优质高效开展工作,共同推进我国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工作迈向新阶段。
    会上,同期召开的分类技术委员会执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了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围绕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医疗器械分类管理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分类技术委员会专业组分组审核了《修订草案》,对《修订草案》的框架、内容、产品归类进行了深入研讨。各专业组研究认为,《修订草案》的框架设置更加合理,层级结构更加丰富,产品覆盖更加全面,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明显提升。
    总局分类技术委员会执委会委员、专业组委员,以及总局办公厅、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医疗器械监管司、新闻宣传司、人事司、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会。

阅读 151
咨询热线:
15162776785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