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检验试剂)采购中推行“两票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药(检验试剂)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规范药品(检验试剂)流通秩序、压缩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药品(检验试剂)价格的重要抓手,是净化流通环境、打击“过票洗钱”、偷税漏税等购销领域中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强化医药(检验试剂)市场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城乡居民用药(检验试剂)安全、减轻群众用药(检验试剂)负担和医保资金压力、维护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
黑龙江省最近《关于深入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实行检验检测试剂采购两票制的通知(试行)》的通知,指出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省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借鉴各省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经省卫生计生委党组研究决定,在我省首批参加检验结果互认的118家试点医疗机构率先实行检验检测试剂(包括与临床检验相关的耗材,下同)采购两票制。
安徽省食药监管局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采购“两票制”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宣布自2017年12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医用耗材采购“两票制”,并对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耗材等违法犯罪行为及医用耗材购销中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两票制”“价格谈判”“联合阳光采购”“加大反腐力度”等规范药品采购流通的体系性制度,在医用耗材供应链购销端加速落地。
沿袭“高值耗材、普通耗材和检验试剂”的路径,挂网集采的核心目标是为理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从而提高交易流程透明度,节约医疗机构的采购成本,降低耗材试剂的市场价格。
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余峰近日在广东省药交所年会上指出,医用耗材本身存在极强的特殊性,包括产品名称申报不统一、业内使用产品俗称而不使用产品实际资质名称、部分产品须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流通环节不规范等,很多企业仍出于自身考虑要求医院线下采购。“各级经销商的价格不透明,但企业不要简单认为交易数据平台采集不到,只要存在交易行为,价格信息全省都可以采集,线上线下没有区别,医疗机构必须上传交易数据。”
综合运用信息化、标准化技术,理顺医用耗材购销链条,显然有利于全国医用耗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及耗材价格的制定和监管,实现全国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时不同地区间耗材及其价格的统计分析和追踪评价。多部门也相继提出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各地纷纷发布医用耗材“两票制”政策,政府打击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决心不可动摇。
但是,“我国医用耗材购销分类与编码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完整的体系,编码表现形式各异,数字顺序码、数字英文混合编码、条形码、二维码等均存在;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耗材编码,导致耗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无法整合共享,无法实现医用耗材集中购销在不同地区间对耗材及其价格的统计、分析、追踪及评估。”
只有充分的市场占有才能将商业流通市场整体运作成本降到最低,将流通效率提到最高,将种种弊端控制到最少。
毫无疑问,只有深入调研,统筹规划,挖清医用耗材阳光挂网采购和“两票制”业务要求,分析现状困难和实施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保证耗材购销制度落实的整体性、系统性、可持续性。
对于器械耗材各级代理商来说,从全国代理商到省级、地市级、县级、小包商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购销合规冲击,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是否需要高开、能否解决高开以及是否掌握终端资源。“国家版‘两票制’中,全国总代不可视为生产企业,下游客户会纷纷绕过它而从厂家直接拿货和开票。由于没有直接掌握终端资源,代理商被市场替换的可能性加大。”(来源: 泰茂医疗器械)